
為了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從而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學校為學生提供了社會實踐平臺。學校提供的社會實踐平臺,主要包括大學生社會實踐(寒假和暑假)活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學生社團活動。學校提供的社會實踐平臺見表1,近兩年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情況見表2。
表1本專業學生社會實踐平臺
提供的創新活動 | 活動內容簡述 | 學生參與活動的途徑與方式(以團隊或者個人形式參賽,是否聘請指導老師等) | 近兩年受益人數 |
暑假實踐活動 | 活動分團隊和個人,團隊又分集體和分散團隊。團隊和個人均到工廠、組織、集團公司去參觀實習,學習并加強實踐能力,集體團隊由老師帶領,分散團隊則由多個學生自由組隊。 | 團隊及個人 | 直接受益人數達數千人 |
寒假實踐活動 | 由個人到工廠、集團公司、組織參觀實習,學習并加強實踐能力。 | 個人 | 直接受益人數達數千人 |
支教活動 | 由于農村的教育條件有限,很多渴望學習的學生不能得到很好的機會。我院黨團委就組織去鄉下學校開展支教活動,促進孩子們的學習。 | 團隊 | 直接受益人數達數百人 |
表2 近兩年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情況
學生姓名 | 年級 | 參與的活動內容簡介 | 實踐地點 | 成果 |
王長峰 | 2013 | 貴州大學3522集團新網站“青年新視點,青春正能量”暑期社會實踐。通過此次少數民族教育發展調查活動,圍繞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取得的成績,少數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成就等方面,開展科普知識宣講,社會調查研究,發展建言獻策等活動,普及生態環保理念,引導健康生活方式,推動科學發展方式。 | 遵義市桐梓縣馬鬃苗族鄉馬鬃小學 | 2015暑假實踐先進個人 |
謝經緯 | 2013 | 貴州大學3522集團新網站“青年新視點,青春正能量”暑期社會實踐。通過此次少數民族教育發展調查活動,圍繞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取得的成績,少數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成就等方面,開展科普知識宣講,社會調查研究,發展建言獻策等活動,普及生態環保理念,引導健康生活方式,推動科學發展方式。 | 遵義市桐梓縣馬鬃苗族鄉馬鬃小學 | 2015暑假實踐先進個人 |
陳翌斕 | 2013 | 貴州大學3522集團新網站“青年新視點,青春正能量”暑期社會實踐。通過此次少數民族教育發展調查活動,圍繞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取得的成績,少數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成就等方面,開展科普知識宣講,社會調查研究,發展建言獻策等活動,普及生態環保理念,引導健康生活方式,推動科學發展方式。 | 遵義市桐梓縣馬鬃苗族鄉馬鬃小學 | 2015暑假實踐先進個人 |
孫宏偉 | 2013 | 貴州大學3522集團新網站“青年新視點,青春正能量”暑期社會實踐。通過此次少數民族教育發展調查活動,圍繞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取得的成績,少數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成就等方面,開展科普知識宣講,社會調查研究,發展建言獻策等活動,普及生態環保理念,引導健康生活方式,推動科學發展方式。 | 遵義市桐梓縣馬鬃苗族鄉馬鬃小學 | 2015暑假實踐先進個人 |
栗盼 | 2013 | 貴州大學3522集團新網站“青年新視點,青春正能量”暑期社會實踐。通過此次少數民族教育發展調查活動,圍繞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取得的成績,少數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成就等方面,開展科普知識宣講,社會調查研究,發展建言獻策等活動,普及生態環保理念,引導健康生活方式,推動科學發展方式。 | 遵義市桐梓縣馬鬃苗族鄉馬鬃小學 | 2015暑假實踐先進個人 |
張文莉 | 2013 | 貴州大學3522集團新網站“青年新視點,青春正能量”暑期社會實踐。通過此次少數民族教育發展調查活動,圍繞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取得的成績,少數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成就等方面,開展科普知識宣講,社會調查研究,發展建言獻策等活動,普及生態環保理念,引導健康生活方式,推動科學發展方式。 | 遵義市桐梓縣馬鬃苗族鄉馬鬃小學 | 2015暑假實踐先進個人 |
羅儒 | 2013 | 貴州大學3522集團新網站“青年新視點,青春正能量”暑期社會實踐。通過此次少數民族教育發展調查活動,圍繞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取得的成績,少數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成就等方面,開展科普知識宣講,社會調查研究,發展建言獻策等活動,普及生態環保理念,引導健康生活方式,推動科學發展方式。 | 遵義市桐梓縣馬鬃苗族鄉馬鬃小學 | 2015暑假實踐先進個人 |
張衛 | 2012 | 2014年暑期社會實踐,先鋒志愿者協會,大學生“服務群眾,情系紅旗,真情關愛,文化溫暖”暑期社會實踐對和大學生“青年新視點青春正能量”暑期社會實踐隊兩支隊伍 | 遵義市綏陽縣旺草鎮紅旗小學 | 2014暑假實踐先進個人 |
吳成許 | 2013 | 2015年關注西部地區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傳遞青春正能量暑期社會實踐 | 遵義市綏陽縣旺草鎮紅旗小學 | 優秀個人、先進個人 |
實驗室是“知識創新的源頭,人才培養的基地”。我校十分重視實驗室開放工作,并把其視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要求所有實驗室都要創造條件,爭取向學生開放,特別是基礎課實驗室和重點學科實驗室,必須向學生開放。目前我校計算機學院公共基礎實驗室、RTDS實驗室、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實驗室等9個實驗室已達到標準化開放實驗室的要求。
在實驗室開放的過程中,按照“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形式多樣,講究實效”的原則,積極探索多種多樣的開放內容與開放形式,對全校各類教學實驗室進行開放式管理。各實驗室在不影響正常實驗教學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實驗場地、實驗材料、儀器設備、實驗技術支持、安全防護措施等,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驗教學資源的效益;對科研實驗室實行開放式管理,允許師生帶項目、課題進入其中開展實驗研究。通過實驗室開放,充分發揮實驗室資源、人才、技術優勢,提高實驗設備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操作、研究與創新的機會。開放對象包括教師、研究生、本科生等。不同的實驗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開放特點,如電工電子實驗中心建立了針對本科學生全開放式的電子綜合實驗室,集電子設計、電子制作綜合能力訓練為一體,為電子愛好者提供了動手實踐的自由空間。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實驗室結合本專業學生的需求,開放了繼電保護實驗、電力系統分析數值實驗、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實驗、實時數字仿真實驗、電力系統綜合實驗等項目向本專業學生開放,按照學生預約、申請、登記的流程對參與開放的學生進行管理。而對其它學生感興趣的風力發電機模型等,則采取全天開放的形式,隨時接受全校學生的參觀、學習。
校外主要依托“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競賽、“深圳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校內主要依托三項訓練:貴州大學第五屆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獲三等獎和優秀獎)、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支持學生科技創新項目開發研究,為學生提供科技創新活動平臺。
實施“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RT)”,其目的主要是提供大學生以指導性的研究機會。創造性培養的核心問題是對興趣的培養。基本任務是培養研究習慣。創造性往往是在獨立工作中激發出來的。“SRT”計劃能使學生在導師指導下以我為主,開展一些初步探索性研究工作,使學生早日進入專業領域,受到科研工作的訓練。這種帶有獨立性的工作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大有益處。我院本科生一般可從三年級開始,優秀學生也可更早開始參加SRT,進入研究領域。貴州大學對于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學生也開設了相應的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
教師結合教學選擇科研課題,吸納學生參與科研課題,特別是高年級學生。教師的科研課題不僅要緊跟國家科技政策導向,同時要結合自身的教學工作進行。應圍繞教學中的難點、熱點,從中挖掘科研選題,通過深鉆教學內容提煉科研課題,根據教學的需要選定科研課題,深化教學內容改革,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教師在講課中要充分運用自己的科研成果進行教學,在傳授新知識、新信息的同時,教給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方法,把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較好地結合起來,把教學與科研工作滲透在教學實踐性環節中,使教師的教研能力得到全面鍛煉和提高,能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研究。
學校提供的科技創新平臺見表3。
表3本專業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平臺
提供的創新活動 | 活動內容簡述 | 學生參與活動的途徑與方式(以團隊或者個人形式參賽,是否聘請指導老師等) | 近兩年受益人數 |
大學生科學研究訓練計劃(SRT) | 由學生和老師組成一支團隊,通過對一項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可行性的項目進行立項、審查和結項等工作,旨在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與老師的交流溝通能力。 | 以團隊形式參賽且必須聘請一名指導教師。 | 直接受益人數達到46人以上 |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 參賽作品分為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科技制作、小發明創造、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四大類。引導和激勵在校大學生實事求是、刻苦鉆研、勇于創新、多出成果,并在此基礎上促進高校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 | 以團隊或個人的形式參賽且必須聘請一名指導老師。 | 直接受益人數達到125人數 |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 | 創業計劃大賽又名“商業計劃(Business Plan)”,起源于美國校園,1997年由清華大學首次引入我國,它是科技和風險投資浪潮興起的產物,是指一無所有的創業者就某一具有市場前景的產品、服務或技術向風險投資家游說以取得風險投資的投資可行性報告書。 | 創業計劃大賽要求參賽者組成優勢互補的、跨專業的競賽團隊(一般要求團隊中要有管理、財務、經濟、法律、電腦等專業人員),且根據自己的需要聘請3—8名指導老師。 | 直接受益人數達到235人以上 |
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競賽 | 節能減排要求以節能減排為思想要求參賽者組建團隊并能體現新思維、新思想的實物制作、軟件、設計和社會實踐調研報告等作品。 | 節能減排要求學生自由組建團隊。參賽者必須以小組形式參賽,體現節能減排的思想,每組不得超過7人,產品”需包含實物、模型、實物演示等視頻。可聘請指導老師1名。 | 直接受益人數達到56人以上 |
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 | 要求競賽題目一般來源于工程技術和管理科學等方面經過適當簡化加工的實際問題,不要求參賽者預先掌握深入的專門知識,只需要學過高等學校的數學課程。題目有較大的靈活性供參賽者發揮其創造能力。。 | 每四人組成一個小組,確定一名組長,由各院系組織報名參賽。不需要聘請指導老師。 | 直接受益人數達到80人 |
貴州大學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 | 活動旨在通過大賽的形式,引導大學生以科學的態度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使職業規劃理念深入人心,進而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促進學風建設,讓大學生提高就業競爭力,贏在職場的起跑線上。 | 分創業組和就業組,創業組要求以團隊形式參賽,而就業組要求以個人形式參賽,每位選手限報一個項目,有個學院組織統一報名,不需要聘請指導老師。 | 直接受益人數達到68人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