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三強調“拒絕外賣”、“拒絕外賣”、“拒絕外賣”
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感染對象以青少年及兒童為主,它是各種病毒性肝炎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一般潛伏期為2~6周,輕癥病程1~2周,重癥可致數周或更長。甲肝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冬春季節是甲肝發病的高峰期。.
甲型肝炎傳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亞臨床感染者,糞—口途徑是其主要傳播途徑,水、食物是爆發性的主要方式,日常生活接觸是散發病例的主要傳播途徑。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品和未經煮沸或煮熟的污染飲水和食物,或生食用糞便澆灌過的蔬菜、瓜果等均可患甲型肝炎,引起暴發或散發感染。個人衛生習慣不良、居住擁擠、人口稠密、環境衛生差,更容易發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高度局限性流行;一旦水源污染可引起暴發流行。
主要表現為發燒、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和皮膚發黃,有的病人有腹脹或腹瀉,尿呈褐色,大便色淺等甲型肝炎的癥狀,檢查肝臟有腫大和觸痛或叩痛的體征。肝功能檢查顯示谷丙轉氨酶(ALT)明顯異常。
防甲肝的關鍵就是把住“病從口入”關
要搞好飲食衛生,加強糞便管理,保護水源,養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不潔食物及毛蚶等小水產品、飯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水洗手等好習慣。如條件許可,在流行期間或與病人密切接觸者,尤其是兒童和體弱者,可注射甲肝疫苗,必要時還可注射丙種球蛋白進行預防。
v乙型病毒性肝炎
1. 乙肝是一種危害大的嚴重傳染病,但可以通過接種乙肝疫苗和其它措施預防。
2. 乙肝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三種途徑傳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觸不會傳播乙肝病毒。
3. 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的關鍵。新生兒出生后要及時并全程接種三針乙肝疫苗。
4. 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已經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管理,免費接種。
5. 推廣新生兒以外重點高危人群接種乙肝疫苗。
6.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輸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毀型注射器或經過嚴格消毒的器具,杜絕醫源性傳播。
7. 乙肝病毒攜帶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沒有區別。由于乙肝傳播途徑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在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中不對周圍人群和環境構成威脅,可以正常學習、就業和生活。
8. 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無理想的特異性治療藥物,醫學科技領域亦尚未攻克有些媒體廣告宣傳的“轉陰”“根治”等難題。
9. 乙肝病毒攜帶者應定期接受醫學觀察和隨訪。乙肝患者要規范治療、定期檢查。
10. 乙肝威脅著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家庭,影響著社會的發展和穩定。預防乙肝是全社會的責任。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種在全球廣泛流行的傳染病。主要侵害肝臟,引起炎癥反應,破壞干細胞,導致功能受損,并可引起多種器官損害。其主要經血傳播,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侵犯兒童及青壯年。乙肝病程遷延,易轉變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我國屬乙肝病毒(HBV)感染高流行區,據最新調查,我國乙肝感染流行率為34.28%,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7.18%,據此推算我國仍有HBsAg 攜帶者9300萬人,全國目前感染過乙肝病毒的有近5億人,估計全國有現患慢性乙肝病人約2000萬例,其中一部分人將發展成為肝硬化、肝癌。乙肝給病人、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是我國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危害人民健康、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和諧和穩定的重要因素。
1.傳染源 包括急性、慢性患者,亞臨床感染者和病毒攜帶者,其中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攜帶者最為重要。乙肝病人或HBV攜帶者的血液、精液、陰道分泌物等液體中含有大量的病毒顆粒,均有傳染性。
2.傳播途徑 HBV主要經血液和血制品、母嬰、破損的皮膚黏膜及性接觸傳播。
3.易感人群 未獲得有效免疫的人群對HBV都具有易感性。
乙肝的診斷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等進行初步診斷,確診須依據血清HBV標志和HBV DNA監測結果。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8年發布2009年實施的衛生行業標準—乙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準。
(一)乙型肝炎疫苗預防(免疫預防)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乙肝疫苗是最安全的疫苗之一。
1.免疫程序 目前我國采用3針按0、1、6月程序接種。“0、1、6”免疫程序即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接種第1針,第2針在第1針接種后1個月(1~2月)接種,第3針在第1針接種后6個月(5~8月)接種。如果出生后24小時內未能及時接種,仍應按照上述時間間隔要求盡早接種。
2.免疫效果 嬰兒、兒童和青少年接種乙肝疫苗后,95%左右可產生免疫力。接種乙肝疫苗成功者的免疫持久性較好,即使抗體滴度歲年齡增長下降,但仍存在免疫記憶,在遇到HBV后仍可以產生回憶反應,一旦感染HBV,能迅速引起細胞免疫反應,產生高水平的抗體(抗-HBs),清除HBV。
(二) 傳播途徑預防
大力推廣安全注射 (包括針刺的針具),對牙科器械、內鏡等醫療器具應嚴格消毒。醫務人員應按照醫院感染管理中標準預防的原則,在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及分泌物時,均應戴手套,嚴格防止醫源性傳播。
服務行業中的理發、刮臉、修腳、穿刺和紋身等用具也應嚴格消毒。注意個人衛生;不共用剃須刀和牙具等用品。
進行正確的性教育,若性伴侶為HBsAg 陽性者,應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對有多個性伴侶者應定期檢查,加強管理,性交時應用安全套。
對HBsAg陽性的孕婦,應避免羊膜腔穿刺,并縮短分娩時間,保證胎盤的完整性,盡量減少新生兒暴露于母血的機會。
(三)意外暴露HBV后預防
在意外接觸HBV 感染者的血液和體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處理:
1.血清學檢測應立即檢測HBsAg、抗-HBs、ALT 等,并在3 和6 個月內復查。
2.主動和被動免疫如已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 ≥10 mIU/ml 者,可不進行特殊處理。如未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或雖接種過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 <10 mIU/ml 或抗-HBs 水平不詳,應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 ,并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一針乙型肝炎疫苗 (20μg),于1 和6 個月后分別接種第2 和第3 針乙型肝炎疫苗 (各20μg)。
v認識丙肝危害 提高防控意識
避免危險行為 丙肝可以預防
1、拒絕毒品,不共用針具注射毒品。
2、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輸血和使用血制品。
3、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個人用品。
4、倡導無償獻血,杜絕非法采、供血。
5、不與他人共用針具或其它穿刺工具。
6、單一性伴侶,正確使用安全套。
我國的丙肝發病率及死亡率急速上升,危害性日趨嚴重。2009年報告的發病人數是2003年的6倍多,死亡率竄升到傳染性疾病第五位。目前我國約有丙肝患者4000萬。80%的急性丙肝患者沒有明顯癥狀,高達50-85%的急性患者會轉為慢性丙肝,20-30年后,部分慢性患者在不知不覺中發展成嚴重的肝硬化,甚至肝癌。
目前丙肝無疫苗可預防,一旦感染丙肝,僅有20%患者自發清除病毒,隱匿的丙肝患者會成為危險的傳染源。
盡管目前仍無丙肝疫苗可用,但是丙肝患者在及時、正確、合理的治療下完全有可能被治愈。有近70% 患者可獲得病毒的有效清除,其中99%的患者停藥后不復發。
丙肝病毒體呈球形,直徑小于80nm(在肝細胞中為36~40nm,在血液中為36-62nm ),為單股正鏈RNA病毒,在核衣殼外包繞含脂質的囊膜,囊膜上有刺突。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是通過輸血或血制品、血透析、單采血漿還輸血球、腎移植、靜脈注射毒品、性傳播、母嬰傳播等傳染引起的。丙肝分布較廣,更容易演變為慢性、肝硬化和肝癌。
丙肝的隱蔽性較強,病程比較慢,感染丙肝病毒(HCV)的患者往往沒有任何癥狀,慢性丙肝病人甚至可以在20年間沒有任何明顯癥狀。有少數患者可能會感覺身體無力,惡心和右季肋部不適等,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輕度肝、脾腫大。總之,大部分丙肝患者的癥狀非常輕微,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感染丙肝病毒后,自身往往感覺不到,一旦有癥狀出現,很可能已經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丙肝病毒對肝臟破壞是非常隱蔽的,很多丙肝病毒感染者的肝功能檢查經常表現為正常,所以容易被漏診。而人體一旦感染丙肝病毒,轉化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幾率比感染乙肝病毒要高。醫學研究表明,在丙肝慢性感染者里,如果不進行早期的及時治療,大概有60%~80%的病人會發展成慢性肝炎。加上丙肝的癥狀不明顯,使人們忽視就診,更容易因此耽誤了治療。久而久之,慢性丙型肝炎會逐漸緩慢地產生肝纖維化,發展至肝硬化,個別人還會發生肝癌。
丙肝是一種病毒性肝炎,具有傳染性,但是一般日常的接觸如擁抱、握手、交談不會傳播丙肝病毒,主要是通過輸血和血制品傳播、破損的皮膚和粘膜暴露傳播、性傳播、母嬰傳播等。此外,共用剃須刀和牙刷等衛生物品、未通過嚴格殺毒的理發用品,及其紋身、紋眉、紋眼線、美容、穿耳環孔等均是丙肝病毒隱蔽的經血液傳播辦法。
丙肝患者只要及早到正規醫院專科進行確診,在醫師的指導下,及早治療,規范用藥,丙肝是可以被治愈的。丙肝防治,“三早”是關鍵,即早檢測,早診斷,早治療。
丙肝的治療:1)抗病毒治療:目前公認比較有效的抗病毒藥首推α-干擾素(IFN-α)。
2)免疫調節劑治療:可以糾正慢性丙型肝炎出現的免疫功能障礙,促進丙肝病毒的清除和病體的恢復。也可配合應用其他抗病毒藥。
3)改善肝功能治療:可參考有關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療條目。
丙肝診斷并不困難,對高危人群進行丙肝抗體檢測,以判斷是否感染丙肝病毒。如果抗體檢測呈陽性,再進一步進行丙肝病毒核酸檢測,可以明確診斷。丙肝最常見的傳播途徑是輸血、輸血漿或血制品以及使用被病毒污染的醫療器械。以下9大丙肝高危人群,應及早做檢查和預防。
1、有獻血史者,尤其是有獻血漿史者;
2、1993年以前接受過輸血者;
3、血液透析者;
4、器官移植者;
5、1995年前使用過血液制品者;
6、靜脈注射毒品者;
7、HIV感染者;
8、感染HCV母親所生的嬰兒;
9、針刺、刀傷或者黏膜暴露HCV陽性血液的醫護人員、急救或保安人員;
v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簡稱戊型)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所致,戊肝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戊肝流行特點類似甲型肝炎,經糞-口途徑傳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見,少數為食物型暴發或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具有明顯季節性,多見于雨季或洪水之后;發病人群以青壯年為主,兒童和老年人發病較少;孕婦易感性較高,病情重且病死率高;無家庭聚集現象,流行持續時間長短不一。
該病潛伏期30-40天,最短10天。發熱伴不同程度畏寒、咳嗽、乏力、納差、惡心嘔吐、腹脹、皮膚瘙癢、肝大、脾大、少數患者有關節痛及腹瀉癥狀。無慢性化,愈后良好。
戊肝的預防與甲型肝炎相同。主要采取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性措施。為預防水型傳播,主要是保護水源,防止糞便污染;注意食品衛生,改善衛生設施和講究個人衛生。